主页 >  滚动>正文
一八六零年广州,一位英法远征军摄影师镜头中的老羊城
时间 : 2023-08-29 08:19:49   来源 : 老照片

这套图片是清朝咸丰十年(一八六零年)在广州所拍的一套旧相片,相片主人是一位叫做菲利斯·比托的摄影家,当时28岁,在1860年随英、法两国军队来到中国后,作为一位随行的摄影家与一位摄影师一同来到中国。菲利斯·比托在中国时,通过对广州周围地区的大量旧摄影,给我们提供了对广州最早期的印象。


(资料图)

这张照片是1862年广州总督府的照片。清朝时,广州的统领府非常庞大。明朝时曾为总督衙门。清顺治7年改靖南王的官邸。靖南王府于康熙20年(1681)更名为“大元帅府邸”。

广州,一八六0年,一条在五仙观旁的石头小河上。此桥栏杆上有精致的雕花,是一种古老而又美丽的桥梁。

1862年广州的“镇海阁”,“镇海阁”也称“观海阁”,坐落在越秀山的“盘龙”山顶。永嘉王朱亮祖在明代的时候,将广州的城池扩大了一倍,将东西两城连在了一起,将北城扩大了八百多米,将秀山的围墙围了起来,修建了一栋五层的建筑,气势恢宏。“望江”改为“望海”,是因为那时的珠海河流很宽阔。由于它有五个楼层,所以也就有了“五层楼”的说法。

一八六零年陈宗祠正门。“陈氏学堂”始建于1888年,由广东陈氏家族出资建立,旨在为陈氏家族成员在省内应试、待业、纳税、打官司等方面,为其成员在省内应试、待业、纳税、打官司等方面的暂时住所,并在此设立了“合族祠”。

一八六零年,广州的广孝寺庙。根据《光孝寺志》的说法,这座建筑最初是西晋时期的南越国皇帝赵建德的居所。三国时期,吴国余翻被贬,将其辟为苑囿,被称为“虞苑”。余凡去世后,余凡的家族便舍宅作寺,这座寺庙的名字也因此而变了好几次,最初叫做静观寺,后来叫做隆安五年(401)叫做五园寺,后来叫做乾明佛门,后来叫做乾亨寺,后来叫做万寿佛门,后来叫做广孝寺,后来又叫做“光明”,后来又叫做“光明”,后来又叫做“光明”。

一八六零年,广州五仙庙宇。五仙观为供奉五位老祖宗的五仙殿,始建于明朝,始建于1377年。广州之所以被称为“羊城”,其原因就在于五仙观。传说在一年前,广州一带发生了连续的天灾,农田被毁,庄稼歉种,人民挨饿。有一日,五朵彩云浮现,五尊仙人坐在五头五彩绵羊的背上,嘴里叼着一株六粒水稻,缓缓落下。他将粮食分给了百姓,只剩下五只绵羊,祈求他们永远不会饿死,便飞走了。自此,广州成为岭南第一繁华之地,并由此得名“羊城”。这里被称为“五羊城”,又被称为“穗城”。此后,为缅怀为广州做出贡献的五个神仙,广州人民就建立了“五仙观”。

一八六0年,广州五仙庙宇全景。五仙观历经几代兴衰,目前的位置也有过几次变动。根据相关历史文献的记录:在广州,在宋代已经建立了供奉五神的庙宇;嘉定时期(1208-1224),寺院在西湖西湖路旁的“玉液池”旁,取名“凤贞堂”;而在北宋后期,它曾被迁移到今天的广仁路;五仙观在明朝的一次火灾中被烧成灰烬;直到明万历十年(1378年),才搬到现在的惠福西路上的坡山巷.

1862年广州“裕民牌”,有关此牌坊的文献资料很少,但根据图片和对“裕民”的解释,可推断出此牌坊为当时府衙门前所建。

1860年在广州的仁威庙。仁威庙是为道教而建的寺庙,建立于宋代,元佑四年(1052)。

1862年,“余荫山”也叫“余荫园”,始建于清朝同治六年,是岭南最具代表性的一座花园,与“清晖园”、“可园”和“梁园”并称为“岭南四景”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