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刻机在国网的一条消息中提到了上海微电子、华为等令中国人振奋的字眼。据该消息透露,上海微电子正在研发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,预计将在2023年年底交付市场。同时,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公布了华为的一项新专利,表示在极紫外线光刻机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(资料图片)
这条消息对于那些“美吹“华为黑”的人来说,可能让他们难过得想撞墙。自从美国将华为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列为科技战重点打击对象后,他们一直在舆论场上吹嘘芯片技术的“卡脖子”有多难突破,试图让我们不再干这个。
对于芯片技术来说,他们最爱谈论的就是光刻机。他们把光刻机称为“半导体工业皇冠上的明珠”,说它有10多万个零件,是集中“全人类智慧的结晶”,认为中国人不可能靠自己突破这个难题。
我们也承认,光刻机技术的突破确实非常艰难,我们需要虚心向其他发达技术国家学习。但是,我们对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不满的地方是,他们总是贬低中国人突破的技术难题,认为“中国人不可能突破光刻机技术”等。他们好像站在洋人一边就可以高人一等。
其实,光刻机技术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新东西,我们中国人曾经也是世界“第一梯队”。
在1965年,中国就研制出了65型接触式光刻机,1985年研制出了分步光刻机样机,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不超过7年。改革开放后,我们开始从国外购买光刻机,导致我们的企业逐渐掉队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没有投入,只是当时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支持。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时期的历史。而如今,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有所增加,这也给了我们一个突破的机会。
另外,阿斯麦光刻机虽然集成了多国先进技术,但并不意味着它无法被超越。
他们的主要供应国家只有德国、法国、日本、美国等不超过10个国家,总人口不过几亿。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,是全球制造业老大,我们有什么道理做不出光刻机呢?
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,我们都应该对中国突破半导体技术持有信心。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表示,尽管我们面临技术挑战,但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。
作为半导体行业的人,于副理长的话既客观又符合辩证法,这才是理性的态度。随着美国对中国半导体技术设限的影响,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企业会在不久的将来取得突破。
标签: